启 示
为纪念《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创刊35周年,全面检视本刊各学科栏目的发展情况,我们拟编辑出版一套自创刊以来学报刊发的有一定社会影响的学术论文丛书《探索与创新》(11卷)。现将收录到本丛书的论文及作者公布如下,如有不愿意收录者,请及时与编辑部联系。自公布之日起40天内未有异议者,视为同意。
编辑部办公室电话:028-85522071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
(一)民族学•人类学卷
1. 三中全会以来民族理论的深化和发展 刘先照 1986.3
2. 费孝通民族学术思想述略 徐平 1992.1
3. “民族”新证 金炳镐 2007.1
4. 也谈在我国民族问题上的“反思”和“实事求是” 王希恩 2009.1
5. 新中国建立以来民族关系历史记忆建构的反思 陈玉屏 2007.6
6. 民族理论政策热点问题的讨论与启示 刘世哲 2013.10
7. 从“民族”概念重构谈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探索 来仪 2011.6
8. 当代跨国社会运动对民族、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的冲突与影响 叶江 徐步华2012.12
9. 发展失衡、预警与超越预警——边疆民族地区发展失衡的思考 吕昭河 2011.4
10. 基于社区管理涉及民族因素的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张明善 李春杰 2011.10
11. 省际结合部民族因素群体性事件调查报告 张成 许宪隆 郭福亮 2012.4
12.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问题实证研究 王银梅 李龙 2012.4
13. 关于藏彝走廊的民族与文化格局 石硕 2010.12
14. 藏彝走廊与丝绸之路 段渝 2010.2
15. 任乃强先生对西康建省的贡献 任新建 2010.10
16. “康巴学”的提出与学界的回响 杜永彬 2007.3
17. 明季《松潘边图》初探——试证图中黑人、白人为两大部落群体 陈宗祥1979.2
18. 试论汉代“越嶲”的“越" 蒙默 1985.2
19. 唐蕃在洱海地区的争夺与越析诏的兴亡 赵心愚 2006.12
20. 明清广西左右江地区土司的婚姻与策略 张江华 2010.5
21. 西汉儒学改造对中华传统民族观的影响 李克建 2012.6
22. 论族别史研究与整体史观——以西北回族、东乡族、保安族历史研究为中心 陈文祥 2012.8
23. 西南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展望 李绍明 2007.10
24. 由族群到民族:中国西南历史经验 王明珂 2007.11
25. 中国人类学西南田野工作与著述的早期实践 王建民 2007.12
26.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人类学界的中国西南研究 彭文斌 汤芸 张原2007.11
27. 灾难的理论研究:自然、权力和文化 [美]安东尼·奥利佛-史密斯/著 纳日碧力戈/译 彭文斌译注 2011.11
28. 人类学灾难研究的面向与本土实践思考 庄孔韶 张庆宁 2009.5
29. 巨灾风险分担机制探讨——兼论5·12汶川大地震对口援建模式 杨正文 2013.5
(二)民族文化卷
1. 新时期民族文化工作的几个问题 丹珠昂奔 2008.1
2. 原生态文化摭谈——兼谈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吴仕民 2006.11
3. 政府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的法律考查 高永久 2008.4
4. 多民族国家中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主体问题 高兆明 2011.10
5. 文化遗产保护中民族与国家的诉求表述 杨正文 2011.6
6. 珠江流域的族群与文化略论 周大鸣 2007.7
7. 略论羌族文化与古蜀文化的渊源关系——兼论羌族与黄帝的渊源关系 2012.12
8. 彝族宗教文化的传承与流变 马锦卫 2002.12
9. 汶川大地震后羌区文化重建问题 李绍明 2008.9
10. 巴蜀文化的历史与四川特色文化的构建 刘茂才等 2003.1
11. 中国洞经音乐的源和流 沙马拉毅 2008.10
12. 藏族面具文化对西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的影响 赵心愚
13. 西南民族地区面具文化的保护模式及其保护重点研究 杨嘉铭
14. 彝族古代混沌说和清浊说探析 孟铸群 1984.2
15. 民族文化重构方式与文化本真性保持 方清云 2013.2
16. 西南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源的保护 张建世等
17. 灾后重建中民族文化“发展性保护模式”探讨 喇明清 2010.12
18.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纳西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抢救 木基元 2011.9
19. 民族文化传承发展面临的三大挑战与对策浅析 黄启学 2013.1
20. 异地搬迁与文化调试——以德昂族三台乡初冬瓜和帮外为例 李晓斌
21. 民族传统文化与公共文化建设的互动机理 李少惠 2013.9
22. 少数民族村庄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 以广西瑶族M村为例 郭占峰 2010.11
23. 基督视阈中的傈僳族特色文化重述 宋建峰 2010.9
24. 侗族传统文化蕴含的生态智慧 罗康智 2012.1
25. 东兴京族海洋文化资源开发——环北部湾地区边境旅游研究 廖国一 2005.1
26. 传统裂变与现代超越——以广西南丹六寨龙马水族为例 玉时阶 2009.1
27. 从丽江古城谈遗产地文化保护和发展的一些想法 杨福泉 2007.9
28. 从一个苗族村落的教育民族志反思中国边远民族地区教育 陈沛照 2010.10
29. 论凉山彝族“克智”在民俗活动中的作用及发展路径 阿牛枝 孙正华 2013.10
30. 凉山彝族传统习惯法中的信仰习俗 蔡富莲 2010.12
31. 魂兮归来——越南倮倮族灵魂观念与祭祀仪式的田野报告 蔡华 2009.11
32. 对凉山彝族“家支”概念的研究 易谋远 1986.4
33. 川西北游牧部落的婚姻家庭形态 杨明 1988.1
34. 藏族传统社会天葬习俗的缘由辨析 余仕麟 2010.12
35. 凉山彝族阶层、等级和阶级关系研究 阿石尼古 2013.9
36. 藏羌碉房:华夏文明传承的特别载体 李北东等 2007.10
37. 再论西南民族走廊地区的语言及其相关问题 孙宏开 2013.6
38. 彝族信息处理与沙马拉毅的原创性 钱玉趾 2007.4
39. 谈四音格词语的结构兼及凉山彝族的源流问题 谢志礼 1990.1
40. 新蒙乡双语调查报告 戴庆夏 1988.2
41. 彝文造字法新探 朱建新1999.3
42. 藏文典籍文献的文化生命力解读——以《古译文献宝典》为例 万果 2011.10
(三)经济•管理卷
1. 区域协调发展——回顾与展望 陈秀山 2010.1
2. 新新贸易理论的贡献与发展 邓翔 2009.12
3. 十一五以来我国区域经济运行态势及未来政策取向 安树伟 2008.10
4. 空间依赖性与地区工业发展——基于空间偏离一份额分析模型 洪世健 2009.9
5. 基于空间经济学视野下FDI区位投资的实证研究 冯海华 2010.1
6. 空间经济学概念及其前沿——新经济地理学发展脉络综述 殷广卫 2010.1
7. 企业异质、资本创造与产业空间分异 何雄浪2013.10
8. 中国国家区域政策的调整与展望 魏后凯 2008.10
9. 有关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的一些思考(上下合为一篇) 安虎森 2008.1-2
10.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工业化区域特征分析 陈耀 2008.2
11. 十六大以来区域政策的成效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肖金成 2008.2
12.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包容性发展研究 郑长德 2011.6
13. 中国西部功能定位于西部发展战略调整研究 赵曦 2009.7
14. 中央财政补助对西藏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的影响分析 杨明洪 2009.7
15. 西部大开发与构建大成都城市圈 何一民 2000.6
16.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难题二则 周兴维 2005.3
17.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保安族地区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刘兴全 2011.6
18. 四川民族地区矿产资源开发战略选择 吴铀生 2002.4
19. 新旧福利经济学的价值观差异 余仕麟 2004.6
20. 新经济地理学福利分析进展回顾 何力武 2009.6
21. 二元经济下中国城乡CPI差异变动及其原因探究 陈学彬 2012.6
22. 城乡统筹:从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的转换 王国敏 2004.9
23. 美国新经济的基本特征及其启示 李天德 2000.12
24. 城乡收入不平等对我国居民总消费的影响分析 陈建东等 2013.8
25. 基于市场结构的产业集中度形成机制研究 杨春晖等 2013.6
26. 政府公共投资:社会投资与经济社会发展 贾康 2010.3
27. 财政分权 晋升激励与环境污染:基于1997-2010年升级面板数据分析郭志仪 2013.3
28. 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与控制研究 郑蓉 2010.8
29. 财政转移支付在民族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中的效应及改进措施研究 赵楠 2010.10
30. 边际分析法在税收筹划中的运用 胡文君 2005.2
31. 基于三角白化权函数的企业创新能力评估及其实证研究 方金城 2011.1
32. 项目评估中敏感性和风险分析方法运用 吴有祯 2006.9
33. 基于管理熵的组织变革模型研究 高天鹏 2010.10
34. 基于BizTalk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现实研究 赵英 2010.5
35. 集群技术能力在集群持续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赵长轶等 2013.5
36. 民族地区管理现代化论纲 范咀华 2006.9
37. 构建中国新型金融危机的早期预警体系模型 杜晓蓉 2010.4
38. 金融机构反洗钱成本分析及对反洗钱监管的启示 张合金 甘力 2010.4
39. 我国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分析 艾曦 2005.8
40. 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问题反思 向宇 2010.2
(四)法学卷
1. 民族自治地方社会和谐的法治保障研究论纲 王允武 2008.3
2. 《民族区域自治法》实施保障问题研究 岳彩申等 1998.5
3. 传承、变化与顺应:彝族婚姻家庭的现状与法律调适——兼论凉山彝族自治州施行婚姻法《补充规定》的完善 曾青 2009.8
4. 土司制度下的“准”法律制度 王学辉 1997.10
5. 论民族地区法律职业人员共同体的构建——以凉山彝族自治州为实证 陈恩美 2009.8
6. 中国传统社会纠纷解决机制研究论纲——以明清为契入点(上下) 左卫民等 2003.6、2004.1
7. 作证豁免制度研究 徐静村等 2004.2
8. 自白与有罪答辩 牟军 2004.5
9. 论政务公开法治化对政治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温晓莉 2005.4
10. 制度文明:从权力本位到法治 陈卯轩 1999.2
11. 民族性与宗教性:“中国法”不同于罗马法之法意 杜文忠 2010.11
12. 和合: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法与民间法 龙大轩 2007.6
13. 版权法上公共领域的合理性 张玉敏等 2009.8
14. 股权出资的权利交付问题研究 周友苏 2013.7
15. 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研究 刘俊 2007.3
16. 我国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制度改进论 李开国 2008.3
17. 农村土地所有权形成历程及缺陷 康涛 2007.4
18. “毒树”与“金枝”:性恶论与民法价值抉择及其体系构建 刘云生 2005.6
19. 担保及其类型论 唐烈英 2004.2
20. 权利的价值:私法中获益赔偿的理论基础 孙良国 2010.12
21. 中国虚拟经济制度供给模式之转变 胡光志 2006.9
22. 网络言论暴力及其法律控制——兼评我国《侵权责任法》第36条 宋宗宇等 2011.1
23. 论刑法解释观 何秉松 2006.5
24. 中国刑法中贿赂犯罪罪名体系的调整——以《刑法修正案(七)》颁行为背景的思索 于志刚 2009.7
25. 回顾与展望:我国禁毒立法之评析 梅传强 2008.1
26. “欠债偿命”的逻辑悖论与道德困境——从曾成杰、吴英等案谈集资诈骗罪死刑的废除 骆军 2013.12
(五)哲学•宗教卷
1. 经典之前的中国智慧(选) 王小盾 2011.3
2. 孟子国家学说的逻辑构成:从孔子到孟子(选) 王富仁 2006.5
3. 儒家经典重释的当代意义——《大学》《中庸》讲演录(选) 王岳川 2007.10
4. 忠孝伦理:中国人的一种智慧生存方式 余仕麟 2011.12
5. 儒学对云南少数民族哲学的影响 杨翰卿 2011.7
6. 论藏文《诗镜》生命美学意蕴 徐其超 2010.12
7. 中国走向自由之路的哲学思考——冯友兰文化观解读 胡军 2008.2
8. 从“外王”到“内圣”:以“社会公义”论为核心的儒学 林安梧 2001.2
9. 论贺麟新心本体论体系的构建及其历史性转变 刘俊哲 2012.8
10. 从心理学到释义学——狄尔泰描述心理学的启示 张汝伦 2008.2
11. 现代与后现代思想——评从19世纪下叶到20世纪末期西方美学的两重边界 彭富春 2000.3
12. 言语博弈与认知世界的变迁 潘天群 2007.11
13. 胡塞尔意向性理论的构成及意义 李蜀人 2001.6
14. 上帝是公义的吗? 彼得·诺伊内尔 2013.5
15. 神学诠释的四个向度——读谢列贝克斯的《信仰的理解——诠释与批判》 查常平 2011.
16. 破斥对旧译金刚乘之邪见 地迥 2013.1
17. 萨班对十二、十三世纪藏传佛教的批判——《三律仪辨别论》评述 张炜明 陈兵 2010.10
18. 试论宗喀巴大师的宗教改革 李元光 2004.11
19. 桑耶寺的香火——《禅定目炬》和《拔协》对吐蕃宗论起因的不同叙述 尹邦志等 2008.12
20. 白族本主名称考 董建中 2010.10
21. 彝族撒梅人西波宗教调查研究 蔡华等 2007.5
22. 近代天主教在川滇藏交界地区的传播——以“藏彝走廊”为视角 秦和平 2009.2
23. 玄奘及唯识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黄心川 2007.3
24. 《阿含经》及部派佛学的深层心识说 陈兵 2006.7
25. 初期瑜伽行派之止观要义——“七觉分”的完满开展 释昭慧 2011.2
26. 普贤信仰及大乘普贤形象的演化 张子开 2010.7
27. 佛学家林藜光学术与生平杂考 王启龙 2010.7
28. 因明百年 谁与评说? 郑伟宏 2010.5
29. 巴蜀禅系略论 祁和晖 2011.6
29. 楚山绍琦禅师念佛禅思想的基本特征 李利安 2006.2
30. 丈雪通醉禅师对四川佛教的贡献——兼谈明清四川佛教的性格 黄夏年 2010.12
31. 面对遗产 我们手足无措 段玉明 2007.9
32. 道教文化与现代社会生活 卿希泰 2006.9
33. 三家四派丹法略讲 胡孚琛 2008.8
34. 大道修行的自然快乐——以《太平经》为主体的思想分析 詹石窗 2012.1
35. 道教外丹黄白术理论与古代化学思想略析 盖建民 2006.12
(六)政治•历史卷
1. 论地缘政治格局中的国家利益 高永久等 2006.8
2. 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利益 冉志等 2004.6
3. 现代国家观念的出现和国家形态的演进 马戎 2012.2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文化背景 许全兴 2008.2
5. 试论中国梦的政治伦理精神 阎刚 2013.8
6. 毛泽东的“对外开放”思想及其意义 傅朝鼎 2005.11
7. 延安时期毛泽东科技思想中的民众观 张敏卿 2006.6
8. 权利、治理与秩序:一个可能的社区分析框架 张广利等 2013.10
9. “他者”视域下的中国软实力分析及其启示 黄金辉 2009.8
10. 城乡统筹:从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的转换 王国敏 2004.9
11. 试论公共政策执行的阻碍因素及对策 张为波 2005.3
12. 我国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探索余曙光 2005.8
13. 县级党委政府解决农村突出问题能力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孟大川等 2005.12
14. 党代会“常任制”试点调研的思考——以四川省为例 四川省社科院课题组 2005.1
15. 政治参与: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 吴自斌 2004.5
16. 宋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改革简论 屈超立 2004.11
17. 天时、地利与人和:清代省会城市形成的条件探析何一民 2009.4
18. 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生成与礼法文化 魏春艳 2009.10
19. 三国时期士大夫价值取向的变化及其影响 林成西 2005.12
20. 唐僧玄奘与巴蜀文化 谭继和 2010.5
21. 汉王朝对边疆民族治理述略 龚荫 2008.9
22. 蜀汉秀才孝廉察举考略 罗新本 2001.6
23. 川、康民族地区近代开发与经费制约——中华基督教会边疆服务中的经费问题 杨天宏 2011.1
24. 论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历史地位 鲜于浩 2006.4
25. 清末官吏对立宪与地方自治关系的认识与表达 汪太贤 2009.4
26. “敦煌”得名考 梅维恒 2012.9
27. 敦煌写本《启颜录》笺注(选) 董志翘 2012.3
28. 试论敦煌吐鲁番所出军事文书在汉语史研究上的价值 王启涛 2011.11
29. 三星堆文明和南方丝绸之路 吴红 2008.3
30. 试论三星堆玉璋图案的意义 陈宗祥 2005.6
31. 60年藏区文物考古研究成就及其走向 (上、下) 王启龙 2013.1、2013.2
32. 《西藏志考》成书时间及著者考 赵心愚 2011.12
33.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考证 冯镜 2008.8
34. 《史记》断限与缺补遗案之梳理 张新科 2005.6
35. 20世纪下半叶法国的知识分子 何平 2012.2
36. 论明治日本对西方自由平等学说的吸收和宣扬 许晓光 2010.1
37. 犹太教与犹太人大流散时期的民族情结 张世均 2011.6
(七)文学卷
1. 如何重构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 张光芒 等 2013.1
2. 视阈的转换:从“追求现代化”到“反思现代性” 旷新年 2012.1
3. 新文学的发生 秦弓 2008.1
4. 金庸小说声音伤人叙述及其渊源 王立 2009.11
5. 茅盾的市民研究与《子夜》的思想资源 曹万生 2006.9
6. 丁玲与左翼文学 刘思谦 2006.11
7. 延安文学研究:为什么研究和研究什么 李洁非 杨劼 2006.1
8. 鲁迅:现代中国文化之“结” 李怡 2006.8
9. 萧红:生命边界的孤独者 刘艳 2007.5
10. 湖湘文化的解读者——黎锦明小说地域指认性论略 贾剑秋 2003.8
11. 论新诗形式的两个来源 陈本益 2001.1
12. 关于_郭沫若创作得失论_的对话_刘元树 1995.10
13. 《离骚》解诂 何剑熏 1980.3
14. 苏轼与中国诗学“活法”说论考——从“弹丸脱手”“兔起鹘落”说起 曾明 2012.1
15. 范浚诗歌的多元视角 张剑 2013.12
16. “儒户”与蒙元初期的文学功用观 魏崇武 2008.9
17. 论宋诗兴盛与理学文化思潮 许总 2007.2
18. 佛教“水观”与苏轼诗 梁银林 2005.3
19. 由浪漫到平实——从文人关注视野与生活情趣的转变看宋代文学的理性精神 田耕宇 2005.11
20. 中国的“再疆域化”——十九世纪传教士在中国的翻译 赵稀方 2012.4
21. 以道得人心中事为工——张籍与白居易 徐希平 1997.2
22. 羌族民间文学中的宗教权力话语分析 ——以《羌戈大战》为例 苏宁 徐国彪
2010.10
23. 《红楼梦》的读者——《儿女英雄传》影响与焦虑 刘大先 2006.1
24. 论彝族当代文学创作的传统继承、借鉴与发展 沙马拉毅 2002.3
25. 和而不同——新时期四川少数民族文学与汉文化 罗布江村 徐其超 1999.6
26. 全球化、民族主义及超民族主义 王宁 2007.7
27. 文学的文化学与图志学问题 杨义 2007.1
28. 重写文学概论——重建中国文坛话语的基本路径 曹顺庆 2007.3
29. 怀旧与英雄:浪漫主义的两副面孔 肖伟胜 2013.2
30. 文学人类学的中国历程 徐新建 2012.12
31. 文学人类学:探寻文化表述的多重视野 叶舒宪 2011.1
32. 文学与学文:一个比较文化的视野 彭兆荣 2011.1
33. 在狱中传递台湾现代戏剧精神——杨逵在1950年代台湾剧坛的意义 胡星亮 2012.9
34. 百年中国话剧史与文学史的现代性问题刍议——兼谈当下中国话剧史研究诸问题 韩晗 2008.5
35. 符号学文化研究:现状与未来趋势 赵毅衡 2009.12
36. 春晚如何?如何春晚?——一种仪式符号学读解 王立新 2009.12
37. 中国诗味论与符号学 马建智 2005.5
(八)传媒与文化产业卷
1. 民生新闻: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范式 董天策 2007.6
2. 从内容调整到制度创新:中国新闻教育改革出路 吴廷俊等 2012.7
3. 传媒新格局下的民族新闻教育 钟克勋 2010.7
4. 论记者之“优”的道德评价标准 陈堂发 2013.12
5. 论新闻发言人 邱沛篁 2004.3
6. 多重理论视野中的新闻评论 赵振宇 2006.9
7. 媒体评论的危机与转型 刘学义 2013.9
8. 媒介融合,报业发展新支点——从报纸消亡论说起 石磊 2006.7
9. 媒介融合发展与新闻资源开发 蔡雯 2006.7
10. 新媒体背景下突发事件报道的机制创新——以CNN的《我报道》为例 韩鸿 2007.4
11. 环境新闻中媒体舆论归责的形成、消退与再生——剖析2010年全球主流媒体环境灾难报道 王积龙 2011.5
12. 试论人际传播 陈力丹 2006.10
13. 论网络传播学的理论构建 赵志立 2008.6
14. 大众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与框架理论关系探讨 张洪忠 2001.10
15. 风险社会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及舆论风险 张涛甫 2008.4
16. 涌现与互动——网络传播表现与动力机制的研究 彭虹 2007.8
17. 媒介生态与和谐准则 蒋晓丽 杨琴 2005.7
18. 论政府的媒介形象 丁柏铨 2009.2
19. 传播学教育在中国 刘海贵 2006.12
20. 拟态环境与广告的实在与空灵 杨晓明 2009.9
21. 我国本土化跨文化传播研究现状分析——以2000-2009年部分CSSCI新闻传播类学术刊物为例 刘阳 2010.7
22. 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3P战略” 李思屈 2009.3
23. 我国文化产业政策体系的3P评估 关萍萍 2012.1
24. 论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版权评估问题 蔡尚伟 钟勤 2012.1
25. 国内动漫衍生品市场的现状与前景 赵路平 2007.9
26. 传媒产业规制:背景演变、国际经验与中国现实 朱春阳 2008.3
27. 论中国文化产业品牌战略 梁明洪 2007.8
28. 动漫产业的发展与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 刘轶 2010.5
29. 信息空间理论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播 谈国新 孙传明 2013.6
30. 论电视文本的结构主义批评 欧阳宏生 2005.5
31. 拍摄者在纪录片叙事中介入身份的合理性研究 王冬冬 李奇凌 2012.6
32. 女性电影文本——从男性主体中剥离与重建 王虹 2004.8
33. 遮蔽与张扬:新中国女性电影的主题变奏 高力 2007.5
34. 人类学电影的信息传递方式 郝跃骏 2004.1
35. 微博时代电视娱乐节目传播特征探析——以《中国好声音》的传播实践为例 朱天 罗婷 2013.2
(九)生态文明卷
1温室效应的历史回顾 [瑞典]克雷思迪安阿瑟 教授 2010.6
2 论生态文明的组织构架与建设路径 刘成玉 2009.12
3 论教育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 唐德章 1991(5)
4 低碳生活是人类应对气候变暖的行为选择 吴铀生 2010.1
5 南水北调生态警示:节流胜于开源 周兴维 2006.2
6 论西部水权转让与生态文明建设 黄寰 2010.4
7 论国土生态建设 黎成忠 1993.6
8 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郑长德 2006.2
9 汶川地震灾区生态环境重建及对策 邓玲 2009.3
10“汶川地震”对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影响 吴建国 2009.6
11 建立西藏碳汇功能区的若干设想 王天津 2008.7
12 主体功能区划背景下青藏高原生态脆弱区的保护与重建 王永莉 2008.4
13 川西民族地区水利能源发展前景分析 程玲俐 吴铀生 1993.3
14 四川民族地区生态建设产业化发展之研究 庄万禄 2005.7
15 运用“参与式”方法破解扶贫开发与环境保护的难题 丁一 马盼盼 2013(10)
16 民族地区污染治理与经济发展方向转变研究 陈丽琳 韦诗麗 2013(6)
17 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环境建设 周宇宏 2002.4
18 西部地区水土流失治理的迫切性及其对策 刘秀兰 付强 2002.3
19 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的构建 唐剑 贾秀兰 2012(3)
20 论西部地区资源利用方式转变 王彬彬 蔡军 2013(5)
21 “三型城市”下都市农业生态安全分析与评价研究 杜受祜 2012.12
22 四川发展低碳农业的必然性和途径 李晓燕 2010.1
23 农村社区对自然资源保护的优化与可持续利用 李长健 2008.1
24 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与新农村建设 师连枝 2007.3
25 论生态旅游、原生态旅游与原旅游 彭兆荣 2012.1
26 国际标准视野中的生态旅游 喇明清 2005.8
27 地质公园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李晓琴 2005(7)
28 旅游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与不同利益群体认知研究 胡北明 2010(5)
29 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马东跃 2010.7
30 低碳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系统研究(被引11次、下载601次) 周连斌 2011.2
31 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联动的研究 陈旖 2010.4
32 创建四川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黄萍 2005(8)
33 教育环境——生态旅游的灵魂 李东北 2003(9)
34 德国世界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经验与启迪 陈兴中 教授 2008.2
35 文化遗产保护的生态学视角 吴兴帜 2012(1)
36 略论云南名村名镇的保护 杨福泉 研究员 2008.11
37 旅游语境下世界遗产本真性价值解读及展现 郎玉屏 2012.6
38 符号消费-文化资本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李昕 2008.8
39 企业环境资源会计信息设计模式探讨 陈璇 2008(9)
40 藏族文化自然生态景观的保存和发展——四川宝兴硗碛藏族乡的调查报告 段果云 段禹农 2002.3
(十)教育卷
1、十年风雨同舟路 砥砺奋进谱华章——纪念西南民族大学更名、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新校区落成、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获优十周年 罗布江村 赵心愚,2013-6;
2、民族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创新实践与发展探索——对西南民族大学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和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的十年回顾与思考 曾明 王永,2013-6;
3、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校园文化建设——以西南民族大学为例 吉克跃林,2011-12;
4、西部发展中的教育问题 张曙光,2003-1;
5、财政集中收付制及其对高校的改革导向 彭久麒,2003-5
6、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的功能性缺失分析 殷利民/李德海,2004- 3
7、高校学生处分制度的立法研究 2006-3, 蒋后强
8、教学领导的内涵、功能及策略 2006-3 李森、张涛
9、学习的本质:教育学的视角 2006-11 苏兴仁、周兴维
10、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主体系统的思考 2006-1,夏丽萍; 张志英
11、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体制建设探析 新制度主义社会学的视角 2010-10 董刚 蔡宗模
12、“通才教育”:西南联大成功经验探析 2010-8 江渝
13、论西南联大育人的内部环境 2013-2,李光荣
14、教育学科范式探析 以教育人类学为视角 2009-5 范履冰
15、论大学的支配力量、职能与“去行政化”改革 2011-7 赵峰
16、面向民族地区紧缺人才行业开展订单定向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2012-11 张明善、严茜、李永政;
17、研究生培养机制创新探讨——以中央民族大学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为例 2013-3 金炳镐 陈丽明 陆鹏
18、管理类本科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创新研究 2013-11,米德超、徐玖平、李小平、黄勇;
19、创新及渐进式通识教育成为大学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 程融 2013-12
20、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要求和标准 谢华 2002-10
21、以德治国与大学德育 罗映光 2003-1
22、经济全球化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2004-4 李红
23、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亟待家庭配合 2004-10 刘绍全
24、心理辅导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途径分析 2005-3 黄澜
25、从国家文化安全高度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05-10 韩源
26、生态道德教育中融入少数民族德育资源的思考 2010-6 向东
27、西南民族大学藏学学科建设的特色之路 罗布江村刘勇 万果,2011-6;
28、西南民族大学彝语言文学专业发展历程论述 沙马拉毅乌尼乌且 罗庆春,2011-6;
29、科学研究与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对西南民族大学60年科研工作的回顾与思考 王永刘兴全 潘敏,2011-6;
30、民族地区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003-1,景志明 李道华;
31、民族教育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的有关理论与现实问题 2005-12,姚显志;
32、论“教育公平”与完善和发展西部地区的民族教育事业 2006-3,熊坤新; 李京桦
33、藏族彝族大学生自我接纳的跨文化研究 2005-12,刘诚芳; 陈国典; 吴娟
34、论网络条件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2006-9 石迎春; 张立辉; 黎万斌; 郭镭;
35、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预警机制创新研究 2007-7 邵士庆; 李志勇;
36、论多元文化视域下的民族教育价值取向 2010-3 金志远
37、学校教育中少数民族青少年民族文化认知的现状与成因——以云南五个世居少数民族为例 2012-9,王沛 胡发稳 李丽菊。
38、试论我国民族教育与民族语言的关系_胡书津 1996.3
39、美国高中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新进展——生计和技术教育 2004-3,王娟娟
40、美国思想道德教育的经验及启示 2006-6,黄紫华,粟莉
41、美、英、法三国高等教育评估中政府行为模式比较研究及其启示 2009-12 张晓路; 陈谦明; 陈薇
42、美国高校创新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2008-2,赵铸
43、美国土耳其教育考察对四川教育灾后重建的启示 2010-4 涂文涛; 何浩;
44、澳洲高校教育质量保证管理体系的探讨及其启示 2009-12,黄萍
45、哈佛大学新版哲学通识教育的特点与有益启示 2013-9,孟振华。
(十一)信息分析与科学评价卷
1. 宗教学研究领域学者和机构的学术影响分析——基于CSSCI(2005—2006年)数据
圣凯 2009.4
2. 中国民族学研究影响力评价——基于CSSCI(2005—2006年)数据 华涛等 2009.1
3. 心理学研究领域学者和机构学术影响力分析——基于CSSCI(2005—2006年)数据 耿柳娜等 2009.1
4. 我国外国文学期刊引用网络分析——基于CSSCI(2003—2007年)数据 钱爱兵
5. 我国民族学研究领域学者、机构和地区的学术影响——基于CSSCI(2005—2006年)数据的分析 纳巨峰等
6. 我国历史学研究最有影响的历史文献分析——基于CSSCI(2000—2007年)数据 杨建林
7. 外国文学研究领域作者和机构的学术影响力分析——基于CSSCI(2005—2006年)数据 江宁康等
8. 社会学研究领域学者和机构学术影响力分析——基于CSSCI(2005—2006年)数据 姚俊
9. 民族学期刊学术影响分析——基于CSSCI(2004—2006年) 鞠秀芳
10. 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学者和机构的学术影响力分析——基于CSSCI(2005—2006年)数据 唐正东
11. 历史学研究领域学者和机构的学术影响分析——基于CSSCI(2005—2006年)数据 孙扬等
12. 经济学研究领域学者与机构学术影响力分析——基于CSSCI(2005—2006年)数据 郑江淮等
13. 对我国中国文学研究最有学术影响力的历史文献及国外学术著作——基于CSSCI(2000—2007年)数据 谢靖
14. 对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最有影响力的国内学术著作——基于CSSCI(2000—2007年)的分析 钱玲飞等
15. 对我国经济学研究最有影响力的国内学术著作分析——基于CSSCI(2000—2007年)数据 苏震
16. 国内外科研人员创新力评估指标研究的调研与分析 沈思等 2013.1
17. 中国政治学期刊二次文献转载及web即年下载率统计分析——基于2004—2006年数据 王汉桥 2008.7
18. 中国政治学期刊被引次数和被引广度统计分析——基于CSSCI(2004—2006年)数据 杨明 2008.7
19. 哲学期刊的H指数分析——基于CSSCI(1998—2007年)数据 杨建林
20. 新闻学与传播学期刊的H指数分析——基于CSSCI(2005—2006年)数据 蒋伟伟
21. 我国文学期刊的H指数分析——基于CSSCI(2000—2007年)数据 车黎莎
22. 我国民族学期刊的H指数分析——基于CSSCI(2000—2007年)数据
23. 我国法学期刊H指数分析——基于CSSCI(2004—2007年)的数据 刘婧
24. 民族学期刊二次文献转载及web下载分析 白云
25. 考古学期刊学术规范——二次文献转载及web即年下载率分析 许鑫
26. 高校人文社科综合性学报影响因子及被引速率前100名统计分析——基于CSSCI(2004—2006年)数据 戴咏梅
27. 基于CSSCI的多学科期刊引文网络分析——孙建军等 2013.2
28.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期刊引用网络的建构与分析 王昊等 2013.1
敬请关注!
官方微信二维码.jpg)
码上扫一扫